李雪涛:外来文化对新中国的影响
1月10日,由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与鲁尔都市孔子学院联合主办,意大利圣心大学孔子学院、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及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协办的第四届数字讲座系列——“中国视角:通过学者的眼睛看中国与世界”顺利举办。该系列讲座汇集了中国顶尖学者,就中国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议题发表深入见解,并致力于通过对话将中国学者的视角带入欧洲公众讨论的视野。
在此次讲座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以“外来文化对新中国的影响”为题,系统梳理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夕的外国文化影响,以苏联的文化援助和文学以及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建设国家为标志,描述了文革期间外国文化交流的中断以及随后几年文化交流的恢复,分析了1979年改革开放后外国文化的大规模引进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李雪涛教授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和文化自我更新中的核心作用。
外来文化与新中国的文化变迁
李雪涛教授从多个历史阶段解析了外来文化对新中国的影响:
1949至文革前期:外来文化的初步渗透与合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受到深远影响。许多从海外归国的知识分子,如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家,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文革期间:文化交流的中断与断续传承——这一时期尽管中外文化交流几近中断,但在出版物和翻译作品的形式下,欧美文学和思想仍为中国知识界提供了新的启发。
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引进与深远影响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引入外来文化和思想。翻译出版的大量西方经典著作,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李教授特别提到,通过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在文化创造方面积累了客观历史条件,逐步形成与世界接轨的现代文化体系。

跨文化融合视角下的新中国文化发展
“新中国的成就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参与。”李雪涛教授的这一观点植根于具体的历史事实与数据。
首先,外来文化的引入从一开始便对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1949年至1955年间,从西方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共有1536人,其中包括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一批在科学领域建树卓著的学者。他们的回归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国防科技打下了坚实基础。李雪涛提到,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第五研究院院长,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性贡献更是这种跨文化成果的典范。
其次,苏联在新中国初期提供的技术和文化援助不可忽视。李教授提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初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时期的俄文队,后来发展成为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的基地,为中苏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1950年代,中国引入了苏联的文学理论和文艺思想,这些影响直至1980年代仍在教育体系中有所体现。
此外,文革期间尽管外来文化被官方限制,但一些翻译出版的西方文学和思想经典仍然以“黄皮书”的形式传播,悄然影响着中国青年一代的思维方式。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北岛曾指出,这些译作为当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语言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拥抱外来文化。1979年以来,成千上万种外文书籍被译成中文,每年新增的译著更以万计。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表达形式,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李教授特别提到,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国开始直接从德语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而非经俄语中转,这标志着中国学术界的自我更新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正如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言,文化的本质在于跨文化的交融。李雪涛教授进一步论述,1949年以来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创新,与其开放胸怀、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息息相关。这种吸纳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为全球文化的丰富性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跨文化交流的价值与挑战
李雪涛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和经验,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不应被视为隔绝的单元,而是相互交融的桥梁。通过全球史的视角,他进一步论证了与异质文化接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对于中国学者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表达观点,李教授强调逻辑论证的重要性。他引用哈贝马斯的“讨论伦理”,特别提到跨文化平台如孔子学院的存在,为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公众搭建了讨论与交流的平台,使中国学者能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同行分享,同时也为外国公众了解中国文化与思想提供了直接窗口。孔子学院的存在让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变得更加可能,通过对话减少误解、增进共识。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跨文化理解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正是孔子学院推动中欧学术与文化对话的一个缩影。孔子学院不仅仅是语言教育机构,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览以及专题讲座,孔子学院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孔子学院成为了跨文化合作与理解的催化剂。

结语:从历史经验中展望未来
无论是从1949年苏联的文化援助,到1979年后大量西方思想的引入,还是近代跨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国的发展始终与外来文化密不可分。通过此次讲座,欧洲观众不仅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变迁的理解,也认识到文化碰撞中蕴含的巨大创造力和可能性。
李雪涛,1965年生于中国江苏省。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汉学》副主编。李雪涛教授长期致力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包括德国汉学、德国哲学以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
图片1: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德国地理学家,曾在1868年至1872年间七次来华,对中国的地理、气候、物产、人口及经济状况等进行了考察,并完成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他在1877年《中国》第一卷中首次将中国与河中地区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为媒介的商贸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
图片2:1835年,第一本中英词汇小册子在广州出版。这本长达十六页的书名为《红毛通用番语》
图片3:李雪涛教授